第三場

保坂健二朗

日期
2019/10/11 15:50-16:20
地點
台北市立美術館視聽室

建築師與私人蒐藏家於藝術機構中的新角色

近年來,在藝術機構中,建築師及私人蒐藏家的合作越來越引人注目。

例如2018年,在義大利巴勒莫舉辦的歐洲宣言展,在決定展覽主題以及展出地點前,事先邀請AMO(大都會建築事務所旗下組織)進行歷史城市的調查。此外,各大城市如:深圳、芝加哥、首爾和奧斯陸相繼舉行建築雙年展,而非藝術雙年展。在當代藝術正遭逢商業化批評時,若希望針對城市生活能有更審慎的提案或是可效的討論,那麼一個以建築為主體的展覽則是必然的選項。我們可別忘了那些著名展覽,像是1968年在斯德哥爾摩當代美術館舉辦的「模型」(The Model)以及1972年在荷蘭愛因荷芬的凡阿比美術館舉行的「街道:一種共居的形式」。

另一方面,新成立的蒙彼里埃當代美術館,在尼可拉・布西歐的領導之下選擇與私人蒐藏家攜手合作,而非建立新的當代藝術收藏。其實,機構與私人蒐藏家搭擋並非新鮮事,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以及柏林漢堡車站美術館也曾進行過類似的策劃模式。但是,當蒙彼里埃當代美術館選擇以日本藏家石川康晴(Yasuharu Ishikawa)先生的藏品作為首檔展覽時,代表著合作框架已從在地進展至全球。相較於美術館,私人蒐藏家對於收藏那些被排除在藏品清單之外的藝術家創作顯得更具野心。

在這兩種合作形式的轉變中,我們正面臨著一個問題:「策展人在藝術機構的角色是什麼?」

保坂健二朗
Kenjiro HOSAKA
現任國立東京現代美術館策展人。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藝術碩士。2000年開始任職於國立東京現代美術館,策劃多檔展覽,包括:「建築的創造:彼得・馬克利與青木淳建築展」(2008)、「情感繪畫」(2008)、「建築在何處:七件來自日本建築師的裝置」(2010)、「池村玲子:跨形體」(2011)、「法蘭西斯・培根」(2013)、「猜猜看?現代美術確實是世界寶藏:國巨基金會典藏精選展」(2014)、「聲響之間:吉増剛造的藝術與詩集」(2016)及「日本之家:1945年後的日本建築與生活」(2017)。於其他國際藝術機構舉辦的展覽包括:羅馬二十一世紀美術館「日本之家:1945年後的日本建築與生活」(2016)、克拉科夫當代藝術館與莫里茨堡「邏輯・情感:日本當代藝術展」(2014-15)、莫斯科現代美術館與海法藝術博物館「雙重視野:日本當代藝術展」(2012)。

關於保坂健二朗所撰寫的文章,其主題多圍繞法蘭西斯・培根、非主流藝術、建築、現當代藝術。現任東京藝術大學兼任講師。近期正籌備中的展覽計畫包括:國立東京現代美術館「隈研吾個展」(2020)與第八屆符拉迪沃斯托克雙年展(Vladivostok Bienn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