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場

謝豐嶸

日期
2019/10/11 15:50-16:20
地點
台北市立美術館視聽室

「『脫序演出』:策劃實踐的新嘗試」

在中國,承接上世紀九零年代末,繼而於本世紀初,隨著經濟成長,進而促成美術館大量且快速的建立,如今已歷經幾波美術館建設的風潮,從一線城市開始,目前逐漸轉向二線城市的發展。隨著全球化進程與文化的流動,既有西方美術館模式成為本地藝術機構的參考範本,無論是美術館的各項職能,抑或是策劃實踐的思路與形式。

從1990年代開始,展覽在西方發生「策展轉向」(curatorial turn)的範式轉變,保羅・奧尼爾(Paul O’Neill)在他的專文(註)中提出,展覽從單純作品展示到論述的轉變,成為一個知識生產及智性思辨的載體,並且創造現實中的批判空間。隨著策展實踐的發展,不同學科的理論被引入成為展覽意義構建的材料,展覽核心變得過度重視理論的闡述,且形式日漸僵化,藝術與觀眾之間形成一種單向教化關係,這也正是當今主流的展覽形式。與此同時,伴隨著消費市場與藝術生態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大量的展覽生產亦快速麻痹了觀眾的感官,因此,我們所面對的不僅是現行展覽形式僵化的挑戰,同時也面臨消費型展覽取代學術與批判性計畫的危機。

在意識到上述議題的情況下,上海外灘美術館於2016年始策劃年度項目RAM HIGHLIGHT,嘗試「以表演作為方法」(performance as a method),試圖挑戰現行展覽形式的限制,廣泛地援用表演的概念,以其「流動性」不斷地擾動既定的結構、關係與秩序,重建藝術與觀眾的既有關係,並與藝術創作者共同討論、委託限地製作作品,不限定藝術的形式,探索各種新的可能性。除策劃展覽項目之外,同時規劃一系列的研討活動,促成來自不同藝術領域、不同藝術實踐者的對話,並計劃發行出版物,從各方面推進此一實驗的可持續發展性。

註: Paul O‘Neill, “The Curatorial Turn: From Practice to Discourse”, in Issues in Curating Contemporary Art and Performance, Judith Rugg & Michele Sedgwick(ed.), Intellect Books, 2007

謝豐嶸
上海外灘美術館資深策展人。2009年加入上海外灘美術館進行籌備開館工作,同時與美術館團隊建立各項制度;2013年參與規劃首屆HUGO BOSS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隨著美術館在中國的發展與崛起,謝豐嶸關注機構角色的演變及自我批判,並探索藝術與觀眾之間關係及重新被定義的可能性。近期專注以表演作為方法,進行一系列的項目與講座策劃;同時積極促進跨文化、地區的對話,探索圖像與歷史生成機制。近年策劃的項目包括:「行將消退—作品來自山德雷托・雷・雷包登戈收藏」(2018)(與拉瑞斯・弗洛喬共同策劃,上海);「告訴我一個故事:地方性與敘事」(2018)(與鄭慧華共同策劃,都靈山德雷托基金會);「RAM HIGHLIGHT 2018:誰的身體?」(2018)(上海)及「百物曲」(2019)(與Para Site藝術空間共同策劃,上海)。

參考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