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鏈:策展作為觀照自我的所在

10/19(六),14:20-15:20

講者︱簡正怡 (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規劃組組長)
主持人︱莊偉慈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策展人)
與談人︱林怡華 (山冶計畫藝術總監)

「島鏈」(Island Chain Strategy)是由美國前國務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於1951年冷戰時首次提出的概念,係指一連串位於西太平洋上島嶼的統稱。它既隸屬地理上的概念,又具備政治及軍事上的意涵。台灣作為島鏈的一環,位居陸地與海洋的交界,長河及南島歷史在這裡交匯出多元複雜的語彙,美學也在碰撞中呈現難以歸類的樣貌。

本演講試圖從我2023年,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策劃的展覽「無垠之森」出發,淺談當代影像藝術展如何成為一個「異托邦」(heterotopia),映照出島嶼作為中介與過渡的場域。在這脈絡之下,我嘗試援引近幾年數檔典藏策劃展為案例,通過對冷戰這則命題之理解與切入,呈現戰後台灣來自陸地(中、美)及海洋(南方)兩種美學的激盪,以及展覽如何成為時代記憶的切片。最後,站在戰爭的遺骸上,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則為我們體現了另一種觀照自我的角度。展覽以「日常戰爭」為題,通過影像對藝術家個人記憶,宛如夢魘般的重製再現,引領觀者重新面對並思索地緣衝突的歷史中,那些屬於我們集體,卻早已習以為常、充滿煙硝味的「日常」。策展人陳暢(Abby Chan)曾以「島嶼思維」(island-thinking)來形容台灣獨特的地域屬性,作為大陸的邊陲、島鏈的一環,它不屬於海或陸的任何一邊,卻足以成為多元文化的聯繫、交流場所與轉變之地,同時亦是容納眾聲喧嘩的空間與場域。

講者︱簡正怡

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規劃組組長

簡正怡,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規劃組組長。出生於台北,過去曾擔任臺北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高雄市立美術館資深策展人,專長領域為攝影及影像藝術、文化研究、藝術展覽策展、藝術行政、藝術管理與藝術評論。她的策展經歷包括:「開放式結局:TFAM放映計畫」(臺北市立美術館,2024)、「無垠之森」(臺北市立美術館,2023)、「小說:雙城計畫」(臺北市立美術館,2019)、「WAWA:南島當代藝術」(高雄市立美術館,2018)、「一個都不放過:當代藝術中的推理事件」(高雄市立美術館,2017)、「南方上岸:2015影像典藏展」(高雄市立美術館,2015)、「2015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明日方舟」(高雄市立美術館,2015)、「女人──家:以亞洲女性藝術之名」(高雄市立美術館,2014)以及「愛你一生一世:動漫美學雙年展」(高雄市立美術館,2013)等展覽,並參與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以及2018年至2022年台北雙年展之籌辦執行。其藝術評論散見《現代美術》等期刊。

主持人︱莊偉慈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策展人


攝影:呂國瑋

莊偉慈,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策展人,前《藝術家》雜誌總編輯。長期關注臺灣當代藝術發展,主要研究領域為藝術觀念及其展演技術的變貌,以及藝術史中的性別議題。近年策畫之展覽有「Signal Z」(2023,第22屆台新藝術獎第三季提名)、「超限社會」(2022,第21屆台新藝術獎第四季提名)、「背陽——情慾伏流及其隱現」(2022,第21屆台新藝術獎第二季提名)、「勒法利計畫」(2021,入圍第20屆台新藝術獎)、「Re:Play:操/演現場」(2020,「展演現場」單元)。

與談人︱林怡華

山冶計畫藝術總監


攝影:陳藝堂

林怡華,現任山冶計畫藝術總監,關注非典型展域與場外策展(off-site),透過跨域實驗性操演,探測隱身的人文記憶,強調身體感知現場,開啟空間與地方多元的認識論,近期展覽包括:「夢十夜」(金瓜石,2024)、「淺山行路人」(浪漫台三線,2023)、「地下工事」(馬祖國際藝術島,2022)、「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上」(共同策展,龐畢度藝術中心-梅斯,2022)、2020台北雙年展公眾計畫策展人 (臺北市立美術館,2020-2021)、第7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ANIMA阿尼瑪」(共同策展,鳳甲美術館,2020)、「池田亮司」(共同策展,臺北市立美術館,2019)、「南方以南」南迴藝術計畫(台東南迴四鄉,2018)、映像節「破壞控制」(宜蘭中興紙廠,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