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全球性的疫情揭示了我們錯綜複雜的關係,尤其是那些過往看似遙不可及或容易被忽略的事物,現在卻顯得重要。隨著展覽和旅行恢復到了疫情前的節奏,我們不禁要問,這種大規模的動盪和阻擾是否引起了根本性的變化,哪怕是細微的改變。畢竟,巨大的變革正是由微小的改變所逐漸積累而成。氣候變遷的挑戰正是揭露了這種大規模的相互關聯性,而藝術與策展的演進也可說是如此。
在視覺體驗和傳達的集體探索之中,生態議題正逐漸佔據核心位置──無論是直接表現、參與式、引用和語境上——這與我們致力於理解人類在氣候變遷中的位置和使命密切相關。有趣的是,這種復興也使「景觀」(landscape)再次成為焦點。而從策展的角度及批判性思考所帶來的可能性來看,這對我們意味著什麼?藝術家的創作預示了哪些關於當前和未來的啟示與想像?這些表現和呈現又如何影響著我們感知和創造的環境和美學生態?
新加坡美術館策展與研究總監
葉德晶,新加坡美術館的策展與研究總監,負責美術館的展演內容和項目規畫。她曾先後擔任古根漢美術館瑞士銀行MAP南亞及東南亞藝術策展人、新加坡當代藝術學院副總監暨策展人,以及新加坡美術館的策展人。 她策劃的重要展覽包括:2022年新加坡雙年展──「娜塔莎」(Natasha)、「收藏的纏結與具象歷史」(Collecting Entanglements and Embodied Histories)策展合作子計畫──「禮物」(The Gift)、「白南準——未來即當下」(Nam June Paik-The Future is Now,新加坡國家藝廊)、與大阪國立美術館共同策劃「言語不通」(They Do Not Understand Each Other ,香港大館當代美術館)、「越域:南亞及東南亞當代藝術展」(No Country: Contemporary Art for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古根漢UBS MAP全球藝術行動)、與新加坡藝術家何子彥合作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新加坡館「未知的雲朵」(The Cloud of Unknowing)、「展覽的未來:似曾相識」(The Future of Exhibition: It Feels Like I’ve Been Here Before,新加坡當代藝術中心)、「天堂在他方」〔Paradise is Elsewhere,德國國際關係中心(Institut für Auslandsbeziehungen)〕、媒體藝術系列展「擾序」(Interrupt)與「明日黃昏」(Twilight Tomorrow,新加坡美術館)。2016年出版《回顧:新馬當代藝術的歷史美學》一書。
新北市美術館資深策展人
謝豐嶸,新北市美術館資深策展人。他曾任上海外灘美術館創館成員,並擔任該館的資深策展人。近年策劃的展覽包括:「游人如織」(新北,2023)、「混雜的氣味——再探九零前衛藝術」國際論壇(新北,2022)、「預演未來」(高雄,2021)、「哨聲響起前」(上海,2019)、「百物曲」(與康喆明、謝清及曾明俊共同策劃,上海,2019)、「告訴我一個故事:地方性與敘事」(與鄭慧華共同策劃,杜林,2018)及「誰的身體?」(上海,2018)。
鳳甲美術館館長
葉佳蓉,鳳甲美術館館長及策展人,曾任空場藝術聚落董事、日本水戶藝術館策展助理。近年策展以「北投在地採集系列」、「美術館迪斯可計畫」以及錄像藝術家個展為主,研究聚焦於民眾參與型藝術計畫的規劃與執行,並且從地方美術館的角度推動不同年齡層觀眾多元的視覺藝術參與。於鳳甲美術館開展台灣影像創作者的研究,策劃「Matter of Scale──羅晟文個展」(2022)、「越洋信使──林羿綺個展」(2020)、「委託製作──陳以軒個展」(2019)、「凹凸史-劉玗個展」(2018)等,並與獨立策展人徐詩雨共同策劃「第八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生/活在一起」(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