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實踐作為一種推測性合作

10/19(六),16:00-17:00

講者︱阿莉亞.斯瓦斯帝嘉 (日惹雙年展基金會總監)
主持人︱徐詩雨 (獨立策展人)
與談人︱呂佩怡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研究全英語碩士學位學程主任)

文化活動常常反映了不同社群如何共同合作,並運用在地的藝術形式和知識來強化集體的身份認同。然而,策展實踐如何進一步地為背景多元的藝術家和社群創造出「社會空間」(social spaces)呢?

隨著媒體時代的來臨,科技使「連結」變得輕而易舉,我們如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去想像共存和共享的可能性,成為在權力的角逐場中至關重要且獨樹一格的政治議題。過去幾年,我頻繁地與來自全球南方的藝術家和社群合作,這不只是地緣政治立場的展現,更重要的是,在參與的過程中,嘗試從自身的視角重新建構敘事。我認為,一位策展人必須在去殖民的語境下,深刻地意識到「凝視」的存在,並且為藝術家和社群另闢一種新的共享與協作模式。我將於本次演講中,介紹一些過往的研究過程和展覽經驗,分享我們如何學習重新連結彼此和定位知識,並將之轉化為具批判性的當代藝術實踐。

講者︱阿莉亞.斯瓦斯帝嘉(Alia Swastika)

日惹雙年展基金會總監

阿莉亞.斯瓦斯帝嘉是策展人、研究者和作家。過去十年裡,她的實踐拓展了印尼去殖民和女性主義議題的視野,並且在不同的計畫中聚焦藝術的去中心化、藝術史的再書寫,以及鼓勵在地行動,目前擔任日惹雙年展基金會總監,持續投入印尼新秩序時期(New Order)女性藝術家的研究。

2007年,她在日惹創立方舟藝廊(Ark Galerie),並擔任藝廊的項目總監直至2017年。曾參與多個國際雙年展與藝術節的策劃工作,包含:歐洲藝術節(Europalia Arts Festival,2017)當代藝術圓桌論壇策展人,負責阿姆斯特丹的老教堂( Oude Kerk)、安特衛普當代藝術館(M HKA) 和比利時根特市立當代美術館(SMAK)的呈現;第九屆光州雙年展(2012)共同藝術總監;第11屆日惹雙年展 ──「赤道計畫」 #1( Equator #1,2011)共同策展人。2019年,發表印尼新秩序時期女性藝術家的相關研究。她同時也是2025年第16屆沙迦雙年展的共同策展人之一。

主持人︱徐詩雨

獨立策展人

徐詩雨,現為獨立研究者與自由撰稿人,為讀書會《軟爛》的成員。她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通訊工程所與紐約大學視覺藝術行政研究所。2015 年與夥伴共同創立《介面 SCREEN》中英雙語媒體藝術平台,並獲選臺北市立美術館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策展培力,於2018至2021年間擔任台北當代藝術中心策展人。其研究的領域包括圖像、媒介與新物質女性主義,文章散見於《Yishu》、《典藏投資》、《數位荒原》、《藝術論壇》中文網與《藝術家》等媒體。她同時也是第八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生/活在一起」(2024)共同策展人。

與談人︱呂佩怡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研究全英語碩士學位學程主任

呂佩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全英文碩士學程主任暨副教授。英國倫敦大學柏貝克學院人文學暨文化研究博士。研究方向分為兩部分:一為關注當代藝術策展,2015年研究出版《台灣當代藝術策展二十年》獲得第十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出版提名獎」。策劃系列演講「亞洲策展史I&II」(2017-2018,台北當代館,春之當代夜)與「對談。雙年展」(2016,臺北市立美館) ,以及進行〈台新藝術獎二十年研究案〉(2021-2022)。另一脈絡則為美術館之外的藝術實踐(off-site),從公共藝術、藝術與城市、社區/社群藝術、社會參與藝術,到藝術行動主義等,探尋不斷創新越界的藝術實踐。2024年出版專書《「藝術/運動」作為公共平台: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之間》。她曾擔任台北當代藝術中心理事、立方計劃空間學術顧問、台新藝術獎決審團、南島國際美術獎評審、桃源國際藝術獎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