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當代藝術」向來為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定位帶來質疑。以古文明和全球博物收藏聞名,有一百五十四年歷史的大都會博物館,其實早在從二十世紀初就開始收藏和展示「當下的藝術」,並於1967年成立現當代藝術部門,但是大都會博物館的當代藝術活動始終受到外界嚴格的審視。在現當代藝術展廳即將展開修建之際,我想藉此機會,以館內近期展示的亞洲當代藝術作為幾個案例,討論其所面對的挑戰和機遇。同時,與聚焦二十及二十一世紀全球視覺文化的香港M+博物館以亞洲視角作為收藏和展示策略的做法對照與討論。在到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任職之前,我自2013至2022年任職於M+博物館策展團隊,本次盼能透過分析兩館針對現當代亞洲藝術的研究和規劃,提供一些跨年代和地域對話的淺見參考。 講者︱馬唯中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現當代藝術部策展人 攝影:夏永康 馬唯中,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首位現當代藝術部Ming Chu Hsu與Daniel Xu策展人,負責現當代東亞及東南亞藝術的典藏與展覽規劃。2013年至2022年間,她擔任香港M+視覺文化博物館首任水墨策展人。在此之前,她為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策劃展覽,也擔任過紐約蔡國強工作室的專案總監。她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獲得藝術史、理論、評論博士學位,主要研究台灣戰後抽象繪畫。 主持人︱賴依欣 臺中市立美術館館長 賴依欣,臺中市立美術館館長。曾任嘉義市立美術館館長、獨立策展人。2011年自英國西敏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博士畢業後,經歷近十年獨立策展工作,策展主軸長期關注政治與社會沉默的聲音、歷史空間的遞延,藉由當代藝術的創作與展演提出另一種(歷史)敘事的書寫與想像的可能。現階段致力於提升美術館的專業性、公共性與多元性,並推動國際與在地的藝術交流。 與談人︱郭昭蘭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郭昭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藝術史與視覺文化組副教授,主要教授現代與當代藝術、藝術史與策展實踐。研究興趣圍繞移動、流通與史觀的力動,以及展覽如何製造歷史。 2021年與藝術家林明弘和策展人安靜(Lee Ambrozy)合作策展「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嘗試以跨歷史並置方式,探索視展覽製作為藝術史學法擴張場域的可能性。「有譜」計畫(Score)則是將跨際交流理性化、視覺化,並將「譜」重新調動時間與空間的潛能應用於包含區域藝術「生態—形式」的對象之中。其翻譯著作有葛羅伊斯(Boris Groys)的《藝術力》(合譯,藝術家出版社,2015)。她也是2022年國立台灣美館「重建藝術史」計畫主持人,該研討會以「水平的藝術史」為題,進行藝術史編撰法在台灣的學術研討。